文:楊宗祐
人與人的相遇是一種緣分。「隨緣」是順其自然,無時不在;而「不變」就是一個本體思維。人生學會隨緣,就能活著自在且來去自如,而做人要能通情達理,就能融入在其中且渾然忘我之境界。
佛法中的「緣起」,事實上就是「空性」的相對面。「緣起」講的就是「現象界」;「空性」講的就是「本體面」。「空性」所強調的它並不是「無」,因為「空性」就是「本體論」的角度切入進來的,相對的「它」承認所有的「有」,那這個「有」就是「現象界」的所有的「有」,是「諸法所有」。而道家老子之言「有、無」,以有無「為二」;儒家周子之言「有、無」,以有無「為一」。就老子所言:「以有無為二」就是無極與太極以及陰與陽兩氣的概念思維。天下之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。有,指有形象的實體。無,是指道,道是混沌未開時創造天地萬物的本源。道,是宇宙萬物的總根源;再說,周子所言:「以有無為一」就是宇宙本體論「一」的概念思維。這也是佛學所謂: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的哲學領域。
在此,有一個公案,就是有一位高僧帶著一位弟子來到溪邊,剛好溪邊有位女施主,這位女施主就開口:「請高僧帶她過溪到對岸」。這位高僧二話不說,雙手一攤抱著這位女施主就過溪流,旁邊的弟子心中就一直納悶著,到了對岸高僧雙手一放女施主道謝後離去,高僧繼續趕著路走,跟在後面弟子終於忍不住開口問高僧 :「平常不是教導勿近女色,剛才師父為何會抱女施主過溪河?」高僧回答:「我都已經放下了,你還抱著!」《金剛經》教導我們就是當你看到世界上所有的「有」,這就是「現象界」,看盡了以後,你要回歸到「本體」來。了解本性是空的,這也可說融入了大愛而渾然忘我,不要有私慾之心,也就是要破除「我執」,而不要抱著「執著」不放。
|